广西考察第一天,习近平牵挂着这三件事
“苍苍森八桂,兹地在湘南。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。”时隔四年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广西考察。这片土地上,有着他的深情牵挂。考察第一天,他重点关注三件事。这些事,既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江河边、村寨里,又关乎整个中国;既发生在特殊的时间节点,又勾画民族复兴的宏大脉络。
回望一场战役:血战湘江,青史垂芳
4月25日上午,习近平首先来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,考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。
湘江战役,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死存亡之战。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,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的湘江岸边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,突破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,粉碎了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。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,从长征出发时的8.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。
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,明确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、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。2019年9月,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正式落成,主要包括纪念林区和纪念馆。多年来发掘收殓的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,安葬在纪念林区。
25日上午,总书记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,并参观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。
推进一项战略:乡村振兴,造福群众
当天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竹山村,考察推进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情况。
去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,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这是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。
从今年2月赴贵州化屋村看特色苗绣产业,到3月赴福建武夷山看茶产业、赴沙县看小吃业,再到这次广西考察在毛竹山村看葡萄种植业,总书记始终关心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这件大事。他道出的缘由是:乡村要振兴,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。
检验一项战果:治理漓江,永续美景
25日下午,习近平来到漓江阳朔段,实地了解漓江流域综合治理、生态保护等情况。
如诗如画的漓江,一度被打破平静。江面住家船、网箱养鱼多处可见,采石场、老糖厂排废频繁,漓江生态亟待拯救。总书记果断指出,“要全力保护好桂林山水,继续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,特别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,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。”
近年来,桂林市全面清理整治非法采砂、网箱养鱼等破坏生态的行为,并实施漓江补水、污水治理等工程。如今,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%,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,实现了“青山常在、清水长流、空气常新”。
总书记此次重访漓江,可以说是对漓江治理“战果”的阶段性“验收”。
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,习近平实地察看了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和那考河湿地公园。他说,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。这一句话足见他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。就在这次广西考察前三天,习近平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,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,这是全球环境治理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广西之行,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五次国内考察。“十四五”开局起步,正是关键之时。从湘江战役战史之启迪、乡村振兴战略之推进,到生态保护战果之巩固,透过广西考察第一天的行程,可以领悟当代中国的“国之大者”,可以感知共产党人的奋斗之志。
本文来源:央视新闻、新华网、人民日报
相关动态